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9:45:06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小游戏 阅读 阅读材料 哲理故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我请四组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依次为(板书:狼、鹿、森林、人类),记住自己的角色了吗?好,下面听好了,老师叫到谁,就立即站起来,比比哪组反应快!狼!人类!鹿!森林!(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我要增加难度,我说一个词,你自己判断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觉得行,请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可爱的——
可恨的—— 可怜的—— 贪婪的—— 美丽的—— 智慧的——
(学生依据自己的观点站立)
、师: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能凭着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不随波逐流,我觉得这一点太可贵了。我们读书呀,就要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见解,那番感悟才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有关狼、鹿、森林、人类的故事。(板书:30、狼和鹿),相信你们都能读出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
评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世界的兴趣之火。”此课设计就十分注意课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一上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单纯的比比谁的反映快,到自主的判断选择词汇,一下子就营造了生动、活泼、开放、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学生从游戏中获得的个性化的自我体验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那就是用自己的头脑,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体会,真可谓独具匠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师:请同学们把书本轻轻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这篇文章,读出你对狼、鹿、森林、人类的初步感受。
(学生自由阅读)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能把你的感受概括起来用一个词表达出来吗?可以从书中选,也可以自己想。
、学生交流,师生互动
生1:我认为森林是葱绿的、生机勃勃的。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能把它读好吗?
生1有感情地读第1节。
生2:我认为森林是枯黄的,文中第3小节中写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是啊,不同的文字能给人不同的感悟,面对森林,你们两个同学就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读自己的书。谁来说说鹿、狼、人类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1:我从第1小节中感受到鹿是美丽活泼的。
生2:我认为鹿是可怜的。因为书中第3小节中写到“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生3:鹿是饥饿的,鹿群疯狂地繁衍,森林中一切可以吃的都吃光了,只能挨饿。
生4:我说的是狼,文中第1小节中写它是那样贪婪、凶残,随时都想吃掉可爱的鹿。
生5:我觉得人类是勇敢的,组成狩猎队和凶残的狼作斗争。
生6: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人类是很愚蠢的,不应该捕杀狼。
、师:初读课文,每个同学对狼、鹿、森林、人类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了解了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故事,那么灾难降临的秘密又在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秘密。
生齐读第4节。)
评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允许学生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本课教学的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对“狼、鹿、森林、人类”的初步感受。教师用心去聆听,肯定孩子们的感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才涌现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三、品读课文,深化领悟
、 师:我们通过阅读文章很快就明白了这一道理,可当地居民明白这一点时,为时已晚,枯黄的森林在哭泣,八千只病鹿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行走着。人们此时是多么怀念以前那片美好的森林啊!让我们重新进入那片美丽的森林,静静地感受那逝去的森林,那久违的和平。(音乐起,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森林,动物奔跑跳跃的录像片段)
(学生专注地观看感受。
、 师:多么熟悉的一幕呀!还是那片森林,鹿群和狼群共同存在着,相互制约着,带着你现在的理解自由读第一节,看看这一次你又读懂了什么?谁来试试?
生1:森林太美好了!狼鹿共存合理。
生2:我读这一节时心里有些沉重,觉得美丽的森林已经消失了,多可惜呀!
、 师:可那时当地居民是怎样对待狼的?请同学们潜心地默读课文第2小节,再次与课文对话,读出你此时的见解。
学生读
、师: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悲凉、难受
出示①)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学生自由谈感受。
、师:是啊,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狼,哀嚎着倒在血泊中,我们悲叹着它的命运。那么,被当地居民特意保护的鹿,它的命运又是怎样呢?请轻声读第3小节,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划下来,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先小组内交流一下。由2号位同学主持。
出示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森林的荒凉。
师:哪儿对你触动最大?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
出示③)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众中游荡。
师:这句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鹿群的危险与无奈,无处可逃,无法躲避。
师请学生读好这句。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句话是有联系的,狼、鹿、森林是相互制约的。正因为狼被枪杀了,所以森林被糟蹋了,鹿自身也死于疾病。
、师:是啊,缺少了狼的踪迹,引读②、③两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引读①句,所以,再引读②、③两句,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
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8千只病鹿。
、师:读到这儿,相信你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课前,老师指定你们每组担任不同角色,现在,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请大家静静地思考片刻。
生1:我想担任狼,我想对人类说:“人类啊人类,你们是多么愚蠢,你们看到了我们吃鹿,就以为我们罪大恶极,其实,我们也能保护森林啊。”
生2:我想做鹿,对人类说:“人类啊人类,你们以为消灭了狼就可以保护我们,你们真傻呀!”
评点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此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使美丽的森林得以再现,促使学生对课文第一、二、三小节的再次个性化的解读、感悟。对三句话之间内在关系的探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具有生成性的对话。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和说话的对象,不仅和课前的游戏导入相互照应,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理解,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给予学生个性的尊重,“旁逸斜出”的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篇文章多种感悟,才能百鸟朝凤,各鸣佳音。
四、总结拓展,明白事理
师:同学们,我们从狼和鹿的故事中读出了各自的感受,各自的体会,明白了许多道理。大自然,就是一张用生命编织的网,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一根线,我们必须严守自然规律,去维护这生命之网,不再重复狼与鹿的悲剧。让我们祈盼所有生命的永久和平。
总评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在一种极具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中驰骋思维,独立思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得以唤醒;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得以尽情地迸放,从而使本课的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深思,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和惊人的创造力!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