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7-09 15:59:53 下载试卷 标签:师范 语文 语文教材 高中生活 填报指导
让课堂多一些情趣 ——《练习1》教学后记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练习1》的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一首有关“风”的小诗。因为教材那趣味盎然的教学内容,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也会喜欢的。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环节:画“风”——说“风”——读“风”——吟“风”——背“风”,整个课堂随“风”而动,诗意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画“风”,捕捉风的踪迹
本次练习安排了两节小诗,让孩子们读一读,再模仿续写。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树梢轻轻地摆动,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湖面泛起了碧波,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
诗歌的形式简单,易于模仿,但难的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踪迹?因此,打开孩子们的思路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训练的难点。
上课伊始,我就故作神秘地对孩子们说:“今天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先不打开语文书,翻开练习本。”孩子们一听,可兴奋了,迅速按照要求准备好。我继续卖关子:“老师要请同学们画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影无踪……是什么呢?”“是风。”马上就有孩子猜出来了。“真聪明,老师就是想请大家画风,会画吗?”“会!”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练习本上画起来,我还请了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片刻后,有的画了一圈一圈的线团,有的画了几撇斜线,有的画了几片落叶,有的画了几滴斜斜的雨点……孩子们看着,笑着,品评着,议论着,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画风应该借助物体来表现。”这是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结论。我非常高兴,虽然孩子们的“风”画得很简洁,可是能够从中总结出经验来,这是多么可贵啊!
于是,我让他们再画“风”。这一次,有画扬帆破浪的船只,有画转动的风车,有画女孩长发飘飘的,有画红旗招展的,有画柳枝飞舞的,有画烟囱上的一缕轻烟的,有画翻卷起的书页的,也有画女孩飘起的衣裙的,还有画地上飞舞的纸屑的……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
二、说“风”,感悟风的意境
有了画好的“风”作基础,我又以“风儿在哪里”为主线,引导学生寻找风儿的踪迹。如:
师:风儿在哪里?
生1:风在飘零的落叶里。
师:风儿在哪里?
生2:风在女孩子的长发里。
师:风儿在哪里?
生3:风在飘扬的红旗里。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交流孩子们画“风”的成果,继续打开孩子们的思路,也是为孩子们模仿写诗设置的“阶梯”,让他们把对“风”的感性认识,转化成为简练的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读“风”, 感受风的情趣
至此,我才让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一读书中的两节小诗,感受诗歌的旋律和意境。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句子:一是“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学生容易读得拖拉,把两个“道”字的音延长,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因此我用指名读、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这两个短句中的神秘感受,增添了诗的趣味,使诗句显得更加活泼。二是最后一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应联系前文“树梢轻轻地摆动”、“湖面泛起了碧波”所描绘的意境,读得轻柔而适当延长,读出风“轻”而意“静”的感觉,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四、吟“风”,创作风的灵动
读好小诗,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小诗,使整首诗歌的意境和谐统一。所谓“厚积而薄发”,在先前积极有效的内容、情感铺垫之后,学生果然创作出了一首首活泼清丽的小诗,如: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风车在轻轻地旋转,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花儿在微微点头,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云彩在天空中散步,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
听着他们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诗,我有一种收获的喜悦,高兴地夸奖他们是“小诗人”。
五、背“风”,赛出风的韵味
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中还安排了赛背古诗的内容,要求背出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备课时,我担心学生没有学过那么多带“风”的诗,或者学过了一时想不起来,因此课前自己搜集了十几个诗句备用。没想到,情况比我意料的要好得多。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争先恐后地背出了许多带“风”的诗句。我这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孩子们的积累了。下面是孩子们背出的部分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回顾这节课,从兴致勃勃地画“风”开始,到争先恐后地赛诗结束,集画、说、写、背多种训练于一体,主线明晰,过程流畅,始终弥漫着风的气息,诗的韵味,课堂节奏舒缓而情趣盎然,真是令人回味。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