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12-19 21:23:15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读词语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
2.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读文,在所有的场面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幕?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读文,体会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交流,鼓励点拨)
3、预设汇报:
a(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指导朗读)
(5)练习朗读——指名读——赛读
教师:这是开会前的情景,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继续汇报学习情况)
b体会场面描写的精妙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3)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在阅读中结合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注重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
“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学习语言,品悟语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了写作上的积累运用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四、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仿照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试写一段场面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好词
3将场面描写修改完成。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前(人的海洋)
盛况典礼(升旗,公告)自豪
阅兵式(部队、群众)激动
群众游行(擎、舞、欢呼)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