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正文
2019-08-23 17:10:59 下载试卷 标签:沪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 数学教案
Ⅲ:教学反思
复习部分设计的三个内容,既是对前期知识的一个巩固,又是对新授知识的一个铺垫,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前一阶段的知识学习的较为扎实,同时也为新授部分的学习有了一个较好的准备。通过同桌互说对应的底和高以及独立作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练习的机会,而不是落在少数人的 身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提供的工具,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验证自已的猜测正确与否。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想出了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三年级时学过的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沿着这条高剪下,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把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比大小。这时候,学生对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比较图形间的大小,而对于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通过提问:剪拼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和高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哪些部分的长度,把问题引向深处,学生 通过观察、对比后进一步感知剪拼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剪拼后得到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在此基础上我再次提问,原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练习设计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练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的一个巩固练习。在反馈时,我刻意收集学生中的两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有多组对应的底和高,所以有不同的解答途径。这一练习的设计既是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巩固,同时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在计算平行四边形时,关键是要找准对应的底和高。由于时间关系,第二层次的练习,我把它临时删除了。第三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上节课遗留下的问题。在演示小棒围成的平行四边形变形的过程时,我只是进行了单方向的演示,最好把平行四边形的变形过程全部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解释它们的大小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相关链接: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数学教案汇总
奥数网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尽在“奥数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