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正文
2019-05-22 13:00:00 下载试卷 标签:数学教案 二年级教案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
(3)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
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三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